所謂 林下經濟
根據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統計,臺灣森林覆蓋度約有60.7%,其中包含可由民間經營的私有林、租地造林及原住民保留地中的林地共約45萬公頃。如何在永續經營的前提下,讓持有林地的私有林農有短期經濟收入,同時又能創造森林中林產品的附加價值,確保林地回歸林用…,成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重要的努力目標。因此林下經濟(Under-forest Economy)的概念醞釀而生。(何謂林下經濟 台灣農業故事館)2016至2019年始,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大力地推展林下經濟,因為「…林業應該是一個更有包容性的一個產業,基本上只要能夠源源不斷永續地發揮產值,都應該被歸納在林業的範疇。在這樣的概念下,我們決定讓林業更多元化,所以才會跨出這一步。」林華慶署長如是說。(啟動人與山林共生的希望 林下經濟 農訓雜誌)
這幾年濕地在林下試著種植台灣山茶,山茶在大樹下的慢慢的適應海拔200多公尺的環境,我們也堅持不噴灑農藥、除草劑,並學習培養光合菌,讓光合菌改變土壤、讓根系更強壯,山茶可以對抗許多病蟲害及嚴峻的乾旱期。
我們也讓山茶自然生長,不矮化、堅持一年只採收春夏兩季,讓山茶有更多時間修身養息。
森林裡生長許多木本、草本等多樣性植物,其豐富及韌性也相對的高,
林下養蜂和一般平地養蜂在技術上沒有太大差異,
都是以義大利蜂為主,但森林蜜有別於一般地龍眼、荔枝蜜,
森林蜜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為更多元、更呈現特色的蜂蜜。